(2018-07-25 02:48:28)
入眠引導,對於修行者有何意義?
答:祂與人間的自我催眠不同。
人類的心理暗示,建立於心靈感受之上。
是借助心靈認知確定的概念,經由某種固定的行為,
通過聲音、色彩、圖像、肢體語言,
對感受中的認知概念,進行重覆性的體驗塑造。
被重覆的概念塑造出的某種體驗,體驗形成具體的境界,境界固化了體驗中的認知。
心靈認知陷入虛幻境界中,境界與頭腦意識分析,形成了短暫的隔離。
舉例子:望梅止渴的故事,就是典型的心理催眠案例。
心靈體驗對酸梅的深刻記憶,大於了頭腦意識,對酸梅的理性分析。
體驗沖淡了意識概念,不被概念頭腦約束的體驗,
就會在體驗深處的認知中,幻化出酸梅的具體形態與滋味。
頭腦表淺意識,失去牽引了心靈深層體驗的作用,
體驗中的認知,陷入所體驗境界中。
沉淪在酸梅感受中的自我感知,在酸梅境界中被感受侷限。
無法超脫感受的束縛,心靈認知沉浸在心靈感知的迷幻中。
頭腦意識失去了,心靈認知主觀動機的推動,意識與心靈短暫分離,就是人類被催眠的狀態。
而修行者所朗讀的入眠引導,是借五蘊六根載體,滲透靈魂傳達覺性之光。
如同泥漿無法折射光芒,唯有滌蕩污水中漂浮的雜質,泥漿還原了清水的面目。
純澈無雜質的泉水,自然會折射出眾生本具覺性之光。
雜質污染了泉水成為泥漿,唯有注入大量的清水,稀釋泥水中雜質。
還原了泉水原本的純淨,則水中原有的光明自然呈現。
清泉,就是心靈本體;泥漿,就是自我感知;清水,就是法義與禪定。
而入眠引導,就是注入身心業境中,稀釋自我體驗,淨化靈魂習氣的,修行者純淨的法性光明。
入眠引導,蘊含法性之光明,覺性之純淨,空性之慈悲。
不僅對修行者,能起到淨化身心的功效,對於世間凡夫,也起到安撫靈魂的作用。
因為世界上一切眾生,身心都只是靈魂的載體。
是靈魂的疲倦,呈現眾生生死輪迴。
世間的催眠方法,是加重了靈魂沉睡的程度。
而修行者的入眠引導,是要在生死夢境中,令眾生心靈甦醒。
你現在就在深深的睡夢中,你知道嗎?
我們活著,我們活在世界中,我們在這個世界中活著。
你真的是活著的嗎?活著的真的是你嗎?你就是活著的條件嗎?
你是誰?誰是你?我們認定的自我,是身體感知?是頭腦意識?是慾望體驗?是情緒感受?是稟賦性格?還是習慣與認知?
如果你的活著,就是這些生理與心理的構成條件,
那麼,當眼耳鼻舌身意,當色聲香味觸法,這些構成你的條件消失後,你就應該隨同消失。
你認同這個觀點嗎?
當身體、意識、感受、認知、記憶、體驗,消失時,就是你死亡之時。
如果你認同以上的觀點,你是由各種條件因素構成的,
那麼你就應該承認,從來沒有一個「你」在活著。
由各種條件因素構成的,活著的自我中,絕對沒有一個,真實的你在活著。
因為,這些構成你的條件,本身就是刹那間變化的。
在構成身心意識的,川流不息的信息體驗中,絕對沒有一個不變的你。
此刻你活著的身心中,本質上並沒有一個,真實不變的你在活著。
你,你認知到的你,僅僅是心靈覺知,對所覺知的認可。
你,你感知到的你,僅僅是心靈覺受,對所覺受的眷戀。
你,你體驗到的你,僅僅是心靈習氣,對所貪愛的滯留。
你,你意識到的你,僅僅是心靈迷茫,借助頭腦在尋找。
你的身心中,真的沒有一個,確實存在、真實不改變的你。
你的「自我」感知,是心靈迷茫與身體習氣,
結合外界環境的影響,因緣形成的業果。
因緣,定有緣起緣滅,緣起就是誕生,緣滅就是死亡。
緣起則必定性空,因為實有永無改變,
唯有性空才生緣起,一切緣起現象,本質皆是空性。
你能告訴我,你的身心意識、自我感知、情感慾望、體驗執迷,
哪一樣非緣起?哪一種是真實不變?
既然我們的自我,以及自我身心、自我意識、自我感知,
都是緣起緣滅,如幻而性空。
那麼,是誰在活著?活著的是誰?
身心自我,只是心靈迷茫,所呈現的幻境。
心靈迷失了自己,迷失中尋找的心靈,在尋找中將所分別,當作了自己。
這個所分別的自己,就是心靈覺知,祂滲透在我們的每一粒細胞中。
祂蘊藏在色聲香味觸法中,被六塵割裂的覺知,形成了我們的六識。
覺知被六識,分裂成為「看到、聽到、嚐到、聞到、觸到、意識到」。
而被六識分別所牽引的覺知,形成了分辨六識的「認知」。
這個分辨了,所看到、所聽到、所聞到、所觸到、所嚐到、所意識到的「認知」,
就是我們內心的「自我感知」。
迷茫心靈中,升起了自我感知的錯覺,就有了建立於「自我」錯覺之上的生死幻境。
而生死輪迴中的自我認知,實質卻是,迷茫分別心,對本來心的尋找。
那個最初迷失自己的心靈,就是宇宙時空的初始。
空間,是心靈尋找,呈現出覺知;覺知分別而有存在,分別存在就是空間。
時間,是心靈迷茫,迷茫的覺受,牽引空間呈現移動,空間移動就是時間。
我們是由內心的覺知,因分別迷幻而建立;因此自我的本質,是心識刹那所現「迷失」。
世界,是由內心的覺受,牽引覺知而形成;因此世界的本質,是習氣相續所現「業境」。
我與我所,能與所能,覺與所覺,皆是虛妄。
世界與自我,唯心所現,生死與因緣,唯識所變。
諸法性空,非幻不動。
你能為我舉出一個,脫離了你的體驗,脫離你的意識,而獨立存在的宇宙事物嗎?
絕對沒有脫離你的認知,而獨立存在的事物。
因為,人類認識的世界,皆是「名」與「相」組合而成。
世界僅僅是名相而已,而任何名相的成立,都於認知名相者,內心分別所建立。
一切事物皆是名相,而名相原本就不存在,存在著的,僅僅是你對於事物的認知分別。
量子力學一直是物理學研究的前沿領域,是世界尖端的科學研究範疇。
世界著名的量子力學家馬克斯·普朗克,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,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。
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,一生孜孜不倦、刻苦鑽研,終其一生地研究,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:「我對原子的研究最後的結論是——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,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!」
他進而剖析說:「所有物質都是來源於一股令原子運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,我們必須認定這個力量的背後是意識和心智,心識是一切物質的基礎。世界上沒有物質,只有心的振動、覺性的頻率!」
你不相信嗎?我們生存的世界,是物質能量構成的,而微觀能量夸克,在五十萬分之一秒內,就生滅一次。
也就是說,我們所感受、接觸、生活的這個世界,一秒鐘之內,要生滅五十萬次。
你看到的、感知到的、觸摸到的、意識到的,並非是刹那生滅的實相。
而是我們的內心中,五蘊六塵的習氣,累世認知的妄想,
將刹那生滅的現象,凝聚固化成為了,我們生活的世界。
所以,你所見到、想到、聽到、嚐到、體驗到、感受到的世界,都源於你的主觀意願。
而你的主觀意願,你每一絲念頭、記憶、思維,都於心靈體驗中建立。
沒有脫離你,心靈感知體驗,而獨立存在的意識、思想、觀念、記憶。
或者說,你所思考的一切,理解的一切,認識的一切,都是你心靈感知願望的投射。
頭腦是在為心靈服務,意識是心靈認知的延伸,思想是情慾感知的表達。
你心靈認知中所蘊藏的,體驗深層的覺受,是何種性質的認知,
就直接決定了,你的頭腦意識,對世界作出何種傾向的判斷。
猶如曾經被蛇咬傷的人,在昏暗中見到地上的繩子,
就會本能地驚恐,誤認為繩子是蛇一樣。
頭腦意識作出的一切分析,都有心靈體驗作為基礎,都是內心願望的表達。
內心願望,與心靈體驗,就是人類所說的「潛意識」,潛意識,並非在大腦中儲存。
潛意識,是心靈感知深處,體驗蘊含的「認知」,對六根「所認知」體驗,形成信息的記憶。
而人類基本上都是,被潛意識中,緊張恐怖的體驗,所「活著」。
因為在構成「自我」的過程中,心靈經歷了無量的世界,在無盡的習氣中歷經苦難。
迷失本來面目的心,已經忘記了心靈原有的光明清澈,遺失了光明中純淨與安詳。
失去光明就是黑暗,失去安詳就是焦慮,失去純淨就是污穢。
失去清澈就是昏沉,失去單純就是複雜,失去寬恕就是恐懼。
於是,黑暗、焦慮、污穢、複雜、恐懼、昏沉,構成了眾生的「自我」。
想要從「自我」中解脫,甦醒沉睡在身心中的「本來」,
就一定要稀釋構成自我的因素,就一定要淨化凝固自我的業障。
如何淨化自我?覺察自我的心,可以撼動昏沉。
寬恕心,可以融化恐懼;虔誠心,可以培育專注;離慾心,可以擺脫複雜。
安詳心,可以柔軟焦慮;懺悔心,可以洗滌污穢;清醒心,可以熄滅黑暗。
而修行者朗讀的「入眠引導」,是以覺心明性的,純澈專注力,
穿透人類身心污垢,穿透意識妄想嘈雜,以法性光明直面心靈深層,對自我靈魂的體驗,進行深邃的柔軟、舒緩、溫暖、稀釋、淡化、融解。
當內心構成自我的,習氣與焦慮,在長期不間斷的,催眠入睡引導中,
融化在純淨溫暖的心地中,體驗放鬆了焦慮的自我保護。
寬恕與愛稀釋分解了,自我情緒中冰寒體驗。
自性原始的光明,就會自身心深層破繭而出,純明覺性如雲開日出,由內而外地照亮身心。
心靈本具的清澈,就會自靈魂深處綻放溫暖,如太陽照破黑暗,一切恐懼在安詳大愛中熄滅。
身心如幻,幻性無生,離幻即覺,非幻不動。
眾生都是夢中的如來,如來只是覺醒的眾生。
諸佛從未離開過眾生,我們都沉睡在如來心中。
夢中那深邃而漫長的記憶,就是我們生生世世的輪迴。
我們都是迷失了本性如來的孩子,在如來妙明覺海中,迷茫輪迴流浪生死。
覺醒心靈的本來,本來中既無有心靈,也沒有眾生,更沒有自我。
自我與世界,只是一念錯覺,錯覺停息就是圓覺。
夢境甦醒時,既無夢境可得,也無做夢之人。
圓明普照,覺滿十方,如如不動,清淨周遍。
你是那宇宙中,無量諸佛的本性,那宇宙中所有眾生,都是你的遺失。
宇宙,只是你一瞥所現。
而你,不被存在所觸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