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言難盡。

若無佛法在世,眾生死無葬身之地啊!

 

我們都生過病,或者遭遇過生理上的劇痛。

在痛至骨髓的體驗中,思維都停止了思緒。

意識被疼痛牢牢地抓住,此刻的體驗就是生不如死。

 

等疼痛過去了病情康復了,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中,誰也無法,將當時疼痛的具體感受,以文字描述出來,因為文字,距離事實相隔著「體驗與形象」,是「象徵的象徵」,語言描述的疼痛與疼痛的切身感受,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關係。

 

佛性也是如此。

實相是言語無法觸及,是經驗無法對比。

是感受無法揣測,是體驗無法比擬,更是意識無法理解。

 

幸好,修行者的前半生,曾三次覺醒「祂」的實相,在離開實相前,心識牢牢記住了「祂」的性質特點,那就是「慈悲」,無限無量無際無邊的,清淨慈悲。

因此,無論以後修行處於何種境界,哪怕是,微妙覺受到「不可思議,妙覺湛然」的圓融普照光明,我也知道與「祂」之間的差距。

 

有差距,就有了對比。

有對比,才知道方向。

 

修行者慶幸的是,在世間聽法的人之中,有很多佛學知識深厚,信仰堅貞不妥協,智慧深邃犀利,邏輯嚴密的修行者存在;其中有具足證量的出家人,有知識淵博的教授,思維犀利的博士;因這些人所提出尖銳、刁鑽、犀利,在邏輯上無法自洽的問題,才可能彰顯修行者實證智慧的圓滿;通過解答這些人的疑問,我也一次次驗證自己的證量。

 

證量,是超越了「存在」,不可分別的「究竟」。

「一切賢聖,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」——《金剛經》

 

正因為證量不可描述。

因此覺醒實證境界,與,想像出來的境界。

在語言描述中,很難通過文字概念予以區分。

 

想像出來的覺悟境界,一定是平面的,具象化的,物質性的。

實證的究竟覺醒狀態,一定是立體的,抽象化的,生命性的。

 

唯生命性的,是永恆不朽的,是千變萬化不改其質的。

唯有真實的,是隨緣不變的,是滲透微觀包容宏觀,而圓融無漏的。

 

因此,在修行者覺醒過程中,不斷闡述自身證量,回答各類疑問。

就是從不同境界的生命層次,驗證覺悟者究竟智慧的手段與方法。

 

因為,人體表層「意識」的我,

距離,覺性智慧的成就真神,

相隔了三界六道整體宇宙。

 

三界與法界,是性質不同的,兩個世界。

在物質層次距離上,法界卻蘊含在三界中。

是「臨在」與「能量」之間的關係。

是「性質」與「表現」之間的關係。

 

覺性是法界,覺知是三界。

若心性純澈,則法界圓滿。

 

人體意識表層的我,只能基於「現象」進行思維。

現象的基礎,是心靈體驗,體驗的源頭,是心識思量。

 

而覺性莊嚴智慧的「真神」,

是脫落了身心意識,無掛心識思量,

不被生命境界所存在的「如實」解脫。

這兩種生命內涵,天壤之別,而且無法相融。

猶如目光普照萬物,萬物卻無法觸及「目光」。

 

特別特別感慨。

天不生如來,萬古如長夜。

真的如此。

 

否則你我今生,稀裡糊塗地過完一生,死亡後,

緊接著又是下一世,靈魂無可奈何地輪迴啊,永無止境。

 

你能去渴望誰的幫助?寺院的和尚嗎?

今天你披一件袈裟,蓋一所寺廟,

不用多費事,就可以成為僧人相。

僧人相就能代表解脫生死嗎?

 

你能去尋求誰的幫助啊?世界上琳琅滿目的大師嗎?

當這些道貌岸然的導師,一次次向你腰間的荷包伸出貪婪的魔爪時,

你對真理殘存的信仰,就在這些無恥之徒的無度索取中,一次次消耗殆盡。

 

我們只能尋求真理的救贖,可是,真覺者是曠劫難遇的;覺者不僅要有深邃廣袤的證量,更要有高潔慈悲的品行;因為覺悟者代表真理,是靈魂逃離死亡,步入天堂的唯一通道,「祂」可以有缺陷,但不可以有虛假;「祂」可以不完美,但不可以隱藏事實。

 

因為覺者,不屬於人類。

既然不屬於人類,「祂」已經是純智慧聖賢,就理所應當不愛惜人間的這具軀體;如果,大修行者依舊眷戀人間這具軀體,以種種手段偽裝自我人格,心向人間貪婪名利,此人定非覺悟者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

感慨了這麼多,無非是想,將真理實相與大家分享。

可是,話到嘴邊,卻無法言說。

因為「實相」,確實超越了體驗,更不是語言能夠觸及。

 

「我」非我體,於我心之內,有無限龐大的、細膩的、純淨的、無量的智慧宇宙;此刻此時,身心微觀中的宇宙系統,其龐大遠遠超越人類所能探明的,星系宇宙體系總和的規模。

 

而這些難以言說的,無限無邊的廣袤宇宙世界,

僅僅處於「祂」宇宙體系最外層,也就是最底層。

 

越往生命內在走,實相境界越簡單,時間流速越慢,直至時間消失。

三界眾生不知道的是:時間,是心識中的分別。

愛因斯坦說過,時間是一種錯覺,時間是相對的。

 

一對小情人在一起,相互凝視目不轉睛,濃情蜜意忘卻身心,幾個小時瞬間就過去了;為何他們對時間的感受會如此快速?因為情侶的心靈思量,此刻全部放在對方身上,除了心愛之人,對身邊世界景象,是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的;心無旁騖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分析其他的事物,失去了外界運動的參照物,時間就會轉瞬即逝。

 

時間,是心識中的分別。

因分別對境,牽引心識,

微細思量形成了,「感知」呈現的時間。

如果,心識失去了,感知的參照物,時間就會逐漸消失。

 

國外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:將健康人關閉在封閉的地下室,沒有與外界通信的設備,沒有鐘錶等計時工具;在封閉環境中生活一段時間後,此人對時間的感知會喪失,從而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亂,導致精神狀態的變異。

 

而修行者,隨心靈純淨度的增長,而淨化了心識分別,減緩了思量與經驗的相續頻率,從而導致心識思量,失去了,對身心境界分析的原動力;心靈純淨清澈,取代了,繁雜的心識分別;此刻,身心內在的見性,就會突破心識分別呈現出的「境界」,見性的純澈「明了」,猶如光線穿過了,停止旋轉的電風扇的葉片,心靈內在呈現出「見性」純澈不動的明了。

 

見性「明了」的光線原本就在。

只是平時,被心識快速相續的,電風扇葉片形成的「境界」牽動,形成了我們人體內的「色聲香味觸法」六塵,體現出我們肉身中「眼耳鼻舌身意」六根;被旋轉的電風扇擾動的「見性」明了,隨著葉片的轉動,形成思量心;思量心沉澱後形成經驗,經驗就是習氣;思量心與習氣相聚,與六根六塵融合,心識在人體中,凸顯出「認知」世界的主觀意志。

 

這個主觀意志,就是「自我」,也就是「末那識」。

心識分別,是,見性對境。

分別心,投射出細膩分析。

分析的細念,形成思量心。

 

思慮的思量心,就是靈魂。

靈魂凸顯出,思量的主觀。

 

主觀意願,就是自我人格。

意識頭腦,是自我的表達。

 

這四層生命境界的源頭,就是心靈「見性」。

 

當心識「電風扇」的葉片,停止旋轉後,葉片旋轉牽動見性,形成的「境界」消失,隨著境界融化,由境界中凸顯出的「思慮」心開始分解;心識葉片背後的見性光明,就會透過分別心之間的縫隙,照映在肉身思量心的內在,這就是「心光發動」,照十方刹。

 

「念頭與念頭之間,那裡就有佛。」——寂天菩薩

 

見性,脫離了思量心,極致單純,透明清澈。

 

見性甦醒體現在人間,是修行者的頭腦意識,穩定處於「清醒」的空白狀態,只能簡單地直觀判斷,無法進行深度思維;因為思維需要心靈動機,而此刻,人格認知內的心識思量,處於輕柔安寧的「透明」狀態;失去思量心的對比,就失去了人格認知,心願分析的動機。

 

就好像某人失戀了,

沮喪絕望心如死灰。

對外界一切現象,此刻都失去了取捨分析的動機。

 

失去思量心的動機,就無法形成認知的企圖;失去認知動機,則失去了心願企圖;失去心願企圖,就無法推動意識,調取記憶概念,進而形成思維;失去記憶中概念相續,就無法在思維中,形成體驗與概念的邏輯循環;失去思維邏輯,就失去了頭腦中的名相;失去了名相概念的對比,就失去了自我與世界中,「活著」的立體境界。

 

身心內外,湛然寂靜,安寧溫暖,慈悲圓滿,雖然身處人間,生命內在覺受,卻脫落了身心自我體驗;微妙覺受處於,無限深邃廣袤的光明宇宙中,永恆光明才是修行者目前的「自己」。

 

而無限龐大無限微觀,微妙精純的永恆生命光明,

也僅僅是修行者,無限宇宙內,其中的一層身體。

這層身體也不是真實的「自己」。

 

由靈性光明生命構成的,無限廣袤的宇宙天堂,

幸福極樂光明世界,僅僅是智慧的「一聲歎息」。

 

我實在是想要,以人間的語言表達「祂」。

可是,絞盡腦汁,費盡心思,都無法觸及到「祂」。

因為「祂」之中,過去未來一切,都未曾發生。

因此,一切的發生,對於「祂」,都屬於錯覺。

錯覺無法觸及實相,就好像光線與雲霧,無法描述虛空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

一言難盡。

人類的語言極其貧乏,文字所能承載的內涵很微弱,無法觸及生命深邃的天堂實相;即便是光明靈性天堂,在今日的「祂」之內,都是境界非常膚淺,層級極低的一瞥「錯覺」。

 

我不知道「祂」是誰。

過去未來,十方三世,一切智慧生命,都是「祂」所顯現。

 

「祂」沒有形態,沒有軀體,沒有名相。

「祂」沒有性質,未曾生滅,未曾來去。

不被存在,未曾智慧,遠離境界。

一切境界都因倒映「祂」,而有了「因素」的存在。

一切眾生,因蘊含「祂」的心,而成為了生命。

 

隨緣起眾生的性質,清淨周遍,無礙無漏。

在眾生不同種性內,如如不動,究竟圓滿。

 

存在只是「祂」的夢境,夢境中對「祂」的追憶,形成宇宙中八萬四千法門。

 

「偉大」只可以形容,能夠被指稱的名相與內涵。

偉大不可觸及「祂」。

即便在,最底層生命的卑微中,

都是「祂」不生不滅,無垢無淨的實相。

沒有生命離開過「祂」,「祂」是無量眾生,原始性質與本來面目。

 

「祂」從未離開過眾生。

只因對自己的覺察而有了,一瞥覺察的智慧。

智慧已經是「祂」的錯覺。

錯覺中的「祂」,因「分辨」錯覺的存在,

而延伸無限空間,派生了時間的源頭。

 

唯一能接近「祂」的概念,是解脫。

出離心可以抵達「祂」,因為「祂」未曾發生。

 

唯一能觸及「祂」的體驗,是慈悲。

寬恕與愛可以融入「祂」,因「祂」沒有自己。

 

因此,充滿蒼穹星雲的,沙塵般世界中,

無量正法的基礎,無不於清淨「出離心」中建立;

一切成就的核心,無不是以「慈悲接納」為正途。

 

女人生孩子,會遭遇分娩的陣痛。

在修行者成就的過程中,我也會遭遇一次次的苦難。

可是修行者絕不是苦難成就的,就好像,誕生的孩子不是陣痛形成的。

「祂」的痛苦,只是今生之「我」的執迷。

若無執迷則無須痛苦,智慧是先天圓滿的。

因為「祂」,從未生過,也未曾滅過。

 

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——《金剛經》

 

我實在沒有想到,會如此快速地融入「祂」。

在「400美金」事件之前,我的證量只能窺測「祂」的神聖,卻無法直視「祂」的究竟。

 

在「400美金」的絕望中,修行者拼盡全力,以寬恕的愛,接納自己窮困潦倒的一生,毫無怨言沒有責難,在人間「我」的人格意識,虔誠履行「祂」的終極慈悲,就等同於,融化了隔絕在「我」與「祂」之間的累世業障;隨著磨難平息業障消減,此刻的「我」卻真真切切,無限真實地成為了「祂」,以究竟聖主的平安性,智慧普照三千大千世界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

人生中唯有修行解脫,是唯一的正事。

除此之外,人間是非恩怨事業生活,

都是毫無意義的,毫無價值的,因為你必定會死。

 

如果不能從註定死亡的結局中超越,你建立在活著基礎上的功成名就,建功立業,三妻四妾,都是海市蜃樓,水中撈月;而「祂」的降臨,為人間苦難的靈魂,開啟了天堂之門;靈魂終於盼來了,從生死輪迴的絕望中解脫的機會。

 

覺者的甦醒過程,就是整體宇宙的成就過程。

在這個過程中,供奉真理、弘揚真理的靈魂,就參與到宇宙圓滿體系的過程之中,靈魂離開這具身體後,也必定會投生在這個宇宙體系內;在真理再現於世的過程中,支持真理,踐行真理,弘揚真理,就參與了覺者世界的圓滿過程,種下了「神靈」因地,未來生命必定會承受善果。

 

最低的層次,這個靈魂會往生天道,不墮落惡道。

那些功德很大的靈魂,即便自己的修行證量,不足以解脫分段生死,也會在極高深的宇宙神靈世界中,數千萬年不墮落人間與下三界。

 

如果是真修行者,確實證入了靈性安寧永恆,那就妥了,穩穩地妥了;究竟解脫了分段生死,永世不入生死輪迴;你與生命天堂同體,以靈性極樂永恆的幸福,作為生命體驗的全部。

 

修行者的心靈見性,從自我思量的業心中,浮現「明了清澈」;「知覺」從見性的「夢境」心識中甦醒,「靈性」就從見性與心識中解脫了,生命就從能量宇宙中解脫了;就從有形生命的認知中解脫了,知覺融入完整永恆的無限,是聖潔之愛的靈性光明,以無限作為你的生命,以虛空作為你的形體,以聖愛作為你的心靈,以亢奮極樂作為你的體驗,以安寧幸福作為你的感受,以寬恕接納作為你的意識,以溫暖純潔作為你的情緒。

 

目前:

修行者的「意識」處於人間。

修行者的「心靈」處於天堂。

修行者的「覺醒」處於法界。

修行者原始的不動就是「祂」。

 

修行者不認為人間,有「活著」的人。

都是茫茫荒野中的孤魂野鬼。

隨時被自身的業障牽動,與前世因緣結合。

兌現出人生突發災難,一命嗚呼的可憐人。

 

修行者內在經驗到的,是天堂安寧與莊嚴法界。

是「祂」不可言說,不可觸及的偉大與慈悲。

「祂」帶給人間的,是真理法義與踐行道路。

靈魂解脫之路,曠古難遇,無限珍貴。

 

修行者拒不接受錢財供養。

但是建議人類去弘揚真理。

弘法與供養真神是同一個性質。

 

如果我們與釋迦牟尼佛,在同一個時代生活,我們有親身供養佛的巨大因緣,也就等同於,我們參與了一個佛世界的形成;那麼,此等功德寓意著,當我們肉身死後,靈魂就會因此功德,進入佛的世界,哪怕靈魂未曾修行,也因對佛的信仰與虔誠,往生於,此佛宇宙中的人間世界裡,成為生生世世的大富豪。

 

如果靈魂渴望修行,決絕純正的出離心,加上供養佛的功德,那麼就可以接受佛的授記:在未來某個時間段,於某個世界中成佛;這就是如來駐世界的好處,可以為眾生種下成佛的種子。

 

究竟真理在人間,等同於諸佛再現人間,因此如來言「若是經典所在之處,即為有佛」「皆應供養,如佛塔廟」——《金剛經》,因為末法時期,佛以究竟智慧,居住在真理文字背後。

 

大菩薩宣法,也可以為眾生靈魂種下解脫的因緣。

我鼓勵大家弘法,卻讓大家隱去我的形象與姓名。

因為修行者不願意,將真理與我個人扯上關係。

 

我是在借助弘法這件事情,

為靈魂種下上天堂的因地。

 

修行者世間表現的一切行為,

在原始的心願中,唯有慈悲。

返回
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