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睛只能看到「光線」,是誰,將光線切割成「現象」?
意識只能分別「空有」,是誰,將存在編譯成「思想」?
鼻子只能嗅到「氣息」,是誰,將氣息分類為「香臭」?
身體只能感受「覺觸」,是誰,將覺觸進階為「感知」?
耳朵只能聽到「聲波」,是誰,將聲波理解為「語言」?
舌頭只能嚐到「味覺」,是誰,將味覺昇華為「味道」?
心靈只能認知「明暗」,是誰,將明暗渲染成「境界」?
是心識之中的「靈」啊!
是「靈」對生命之光,形成世界的「記憶」,
透過心識,將眼睛看到的光線,還原成記憶中的「世界」。
其實眼睛,什麼都沒有看到,是「靈」的記憶,在心識中,還原出來了「看到」的現象。
是「靈」靈耀智慧,對光明理解的「回憶」,
透過心識,將頭腦分別的空有,還原成回憶中的「理解」。
其實意識,無法形成「知道」,是「靈」的回憶,在心識中,還原出來了「理解」的思維。
是「靈」輕盈歡暢,幸福極樂的本性,
透過心識,折射成對光明與黑暗的認知。
認知到光明,心識投射出「靈」對自己的回憶,則心生安寧喜悅,幸福與愛的感受油然而生。
認知到光明變暗,心識投射出「靈」對自己的遺失,則心生恐懼拒絕,緊張與仇恨的感受由此而生。
是「心識」分別,將「靈」的智慧拉入「作與所作」的體驗中。
是「心識」取捨,將「靈」的幸福拉入「愛與恐懼」的感受中。
自由靈慧的「靈」,被「作與所作」侷限在心識中,投射出「能見與所見」,「心願與思維」,「能聽與聽到」,「能嚐與味道」,「能嗅與氣味」,「能觸與感受」。
永恆的「靈」,被心識侷限在「認知」中,認知刹那變化的思慮,將「靈」帶入了生滅緣起的夢境裡。
陷入夢境中的「靈」,受夢境因素限制,失去「靈」無限永恆的本質,隨夢境刹那不停的境界變幻,投射出物質世界中,刹那生滅、緣起生死的肉體。
我們今生的這具身體,只是「靈」在夢境中,所穿著的一件衣服,這具肉身衣服在投胎人間之前,在「靈」的妄想川流認知,與感受習氣相續所現的「夢境」中,就已經形成了。
當上一場夢境結束後,下一場夢境開演時,早已註定的衣裝道具「人體」,就在「靈」之夢境中,這一層次空間中因緣聚合所現,呈現出具體的人間形象、性別、性格、稟賦。
隨這具身體的降臨,而隨之而生,身體的劇情標籤:家庭背景,智商情商,身體健康,財富事業,婚姻狀態,親朋好友,恩怨仇敵,乃至於生老病死。
從生到死的數十年,在你我「出生」之前就已經註定了。
你想一想自己經歷的這一生,是不是「恍然若夢」?
是不是「倏忽之間,白駒過隙」?
是不是「夢幻泡影,如露如電」?
是不是「因緣前定,空費心機」?
是不是「一切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?
如果你如實地,客觀地,回溯自己這一生的「活著」,
你會發現,曾經所謂活著的「自己」,真真切切,不過是「心願與意識」的川流,心願導致意識的分別,分別形成思想與情感;意識落實心願的期盼,期盼導致感受與體驗。
人類活著的這一生,歸根結底,就是「思想與情感」的記憶體驗,而思想與體驗,是隨著環境刹那變化的,變化之中,何曾有過真實不變的你「自己」?
物質世界只存在表面的現象,任何現象都是暫時的聚合。
任何現象都會過去,任何對現象世界的執迷,都屬於錯覺。
人類世界中,沒有一個人,是真正「活著」的。
只是頭腦意識,與心願體驗,活出來的「夢境」。
被心識分別,頭腦意識「所活著」,渾渾噩噩了一輩子。
到今天為止,也沒有找到真正的「自己」。
經歷了一輩子苦難煎熬,滿心酸楚,卻依舊沒有搞清楚「自己」為什麼活著?為何人間會有「自我」產生?生我之前「我」是誰?「我」死之後誰是我?如果我就是這具身體,這具身體死亡後,我還存在嗎?如果我就是這具身體,身體本身是無法思考的,那麼身體內「思考」的究竟是誰?如果這具身體就是「我」,身體本身的屬性是「物質」性的,那麼「精神性」的我死後又去了哪裡?
這些對於生命、身體、自我、存在、生死、未來,意義的究竟思量,每一個人在人生不同時期,都會不由自主地升起疑問。
為何會有疑問?疑問是誰升起來的?
因為你的「靈」只是睡著了,並沒有真正消失。
睡夢中的「靈」,對於人間的這具身體,並不是很滿意。
人間再奢侈的物質生活,也無法與「靈性宇宙」天國媲美。
人間再美麗健康的外貌,也無法與「靈性光明」純愛相比。
人間再完美的感情相守,也無法與「愛與分享」幸福比較。
人間再美味的慾望體驗,也無法與「極樂歡暢」高潮相比。
人間世界,人類身心,對於「靈」就是垃圾場。
在夢境中的「靈」對於垃圾場中,微生物的軀體,愚蠢黑暗的意識心靈,本能地排斥拒絕,於是,我們的心識體驗中,就會時不時地反應出來,對於現實世界中的「自我」,以及生存的世界,本能的審視與懷疑。
就好像,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一位品性高潔,遵紀守法的好人,在夢境中,你的身份卻成為,燒殺劫掠,無惡不作的歹徒,夢境中的身份與言行,與你生活中的心態與價值觀不一致,雖然身處夢境中,你的心中也會升起疑慮,自己為何成為這一類「人」?
對於「靈」而言,「你」原本就不是「人類」啊。
你原本是身心之中,「見」一切卻不染著一切的「靈性」。
在人生夢境中,「靈」只感受到痛苦與無聊,卻沒有方法找回自己的原本面貌,也沒有道路回歸自己的「靈性天國」。
只有無奈地,痛苦地,無助地,在索然無味的現實生活中,受身心疲憊的煎熬,被心靈麻木所絕望。
無助無奈、迷茫無知的心靈,走投無路,試圖通過宗教尋找生命的歸宿,探尋生命存在的意義,每當找到一種修行法門,「靈魂」都會激動一段時間,然後隨著我執習氣的反撲,「靈魂」燃起的那一點火苗,隨之熄滅,身心意識隨之陷入深深的絕望與黑暗之中。
找不到自己的「靈」,如何以「靈」的智慧去抵禦業力習氣的反撲?
好比,穿著衣服的人,去在衣服上面尋找「本體」。
你解析構成衣服的每一根纖維,其中都不可能有生命的信息。
你要先找到身心中真正的「自己」。
你要在身心意識深處,見到那個「見一切」,
卻不分別一切的「靈」;見到那個體驗一切,卻在一切體驗中,了了清淨,純潔無瑕的「靈」;見到那個心願深處,覺知心願動機生滅,不隨心願生滅而動搖的「寂靜」;見到那個意識背後,見意識觀念,見思維記憶,不隨意識思維而分別的「完整」。
「靈」是無限的生命,未曾被心識思慮,侷限在有限中。
有限與無限的區別在哪裡?
有限,定有分別;無限,則離分別。
「靈」是永恆的光明,未曾被心識感知,割裂在生死中。
永恆與生死的區別在哪裡?
永恆,定屬平安;生死,必屬恐懼。
「靈」是純淨的喜悅,未曾被慾望體驗,蒙蔽在習氣中。
純淨與習氣的區別在哪裡?
純淨,無所沾染;習氣,貪愛眷戀。
「靈」是純愛與分享,純愛是整體生命,生命未曾有分離。
生命與個體區別在哪裡?
生命,是寬恕接納;自我,是自私索取。
這些明確的標準,對比出人類與靈性的差異。
依據標準,「靈」可自人體身心,這件衣服內「靈性」覺醒。
不需要你與身心習氣對抗。
不需要你與意識心識分離。
不需要你斬斷七情六慾,心如止水。
不需要你止思絕慮,身心枯槁。
不需要你離經叛道,背離人間世界。
不需要你語驚四座,令家人親友側目。
你只需要,一邊安慰好自己的情慾感受,
一邊將心願專注力,放置在法義中即可。
凡夫尚且可以,同時擁有幾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愛好。
有人喜歡禪坐的同時,也喜歡爬山。
有人喜歡吃素的同時,也喜歡喝酒。
這些習性並不會,因為性質相反而影響到你的生活。
同樣的道理,「靈性」的甦醒,也可以與你世俗的生活,同步進行,互不干擾,只是不可以離開「真理」,真理的作用,就是在「靈」的夢境中,不斷地提醒夢境中的「靈」:
「我不是這具身體,也不是認知身體的我自己。」
身心內的「靈」,會聽得到。
隨著喚醒「靈性」的聲音反覆清洗夢境習氣,
「靈」就會從身心世界的「夢境」中,
抽絲剝繭般,一層層、一步步地醒來。
「靈」是一無所得,也一無所缺的。
因此,身心中,「作與所作」的心意,皆不是「靈」。
「靈」是永恆的光明,是幸福的無限。
因此,身心中,「思慮恐懼」的情志,皆不是「靈」。
「靈」是接納的溫暖,是寬恕的釋放。
因此,情感體驗中,「仇恨與維護」,皆不是「靈」。
「靈」是歡樂的分享,是光明的傳遞。
因此,個人體驗中,「自私與索取」,皆不是「靈」。
「靈」是徹底放棄身心意識的「清淨」。
「靈」是離捨慾望習氣究竟的「純潔」。
「靈」是接納分別恐懼終極的「平安」。
安寧中,靈默相擁。
寬恕中,平安歡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