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每一個接受真理的靈魂,都可稱為修行者,修行者是神佛的種子,需要宿世修行的根基,累劫修行的福報,才可以與真理蘊含的光明相融,但是普通的靈魂接受真理,也可以為靈魂種下一個善緣,因此善緣可以蒙受神佛加持,往生善道;因此在我的學生中,分為兩類人:第一類是珍貴的神佛種子;第二類是普通的靈魂,需要持久的修行才可以蛻變成神佛種子。
至於第二類人,在面臨死亡之時,我根本不關心此人平時修行的實證程度,抄法抄了多少,禪定境界多微妙,因為這是絕無可能的事情,一介凡夫俗子聽聞真理,升起信心虔誠修行,必須經歷常年的佛法薰習,才可能經量變到質變,發生脫胎換骨的昇華;而僅僅歷經兩三年的修行,此靈魂絕無可能從身心內在覺醒;未曾覺醒的靈魂,就必定跟隨六根六塵境界,隨業往生六道輪迴。
因此面對新學法修行的同學,我只關心此人,在活著的時候有沒有弘法或者助印,因為「遠水解不了近渴」,普通人的根性,絕無可能通過短短幾年時間的修行,就明心見性解脫生死,那麼靈魂此刻的去處,就完全是由福報功德說了算。
我們人類眼前的「現實世界」,本質上是,我們心意交融,認知與體驗「投射」在心靈見性之內的,心靈記憶「境界」的循環播放。
雖然你,此刻,眼睜睜地「看著」面前的物質世界。
如果,此刻你內心深處喪失了,對物質環境的體驗記憶。
如果,此刻你頭腦意識遺忘了,對物質現象的名稱概念。
你雖然睜大眼睛,「看」向外界。
可是,眼睛所「見」的景象,絕無可能在你內心,形成「世界」的真實感受。
你的眼睛,僅僅是「看」,聽明白了嗎?
而「世界」,是你心靈體驗記憶,與頭腦概念思維,相續形成的「境界」。
我們人類的一生,就活在心靈體驗基礎與意識聚合,形成的「感知境界」中。
或者說,內心的「感知境界」,才是「現實世界」。
被「感知境界」所牽引的心意,就是我們所認定的「自我」。
自我人格內,對幸福或悲傷,對安寧或恐懼的感知,
完全是,受我們內心的「認知」體驗,與「意識」概念,所塑造決定的。
如果一個人,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虐待動物,虐殺動物,以血腥變態的心理情志,宣洩心識認知中的壓抑與恐懼;如果,此人僅僅是腦子裡想一想這類事情,並沒有付諸於行動,那麼這類陰暗變態的思想,就僅僅是形成「意業」,這種頭腦意識形成的惡業,會極大程度地損傷此人的智力,會導致此人內心長期處於陰暗惡毒的境界中,惡業會控制此人的心意大腦,扭曲他的情志形成「犯罪性人格」。
但是因為此人,並沒有將虐殺動物的變態心理,付諸於行動,因此「意業」形成的過,也僅僅針對他自己的心意內在人格,惡業對於此人的心意人格有感召力,卻沒有形成「定業」,也就是說,如果此人聽聞佛法,心意幡然悔悟,極短的時間內,就可由轉變認知觀念,更新頭腦概念,進而「置換」心靈境界,從心意扭曲的黑暗境界,昇華為純淨溫暖、安寧純善的「光明」境界。
可是,如果此人將虐殺動物的血腥變態心願,付諸於行動,那麼此人的心意就與現實生活中,被他殺害的動物,形成了「定業因果」,他的心意境界,經由客觀世界中的具體言行,被「定型」為「情志人格」;就好像原本「半液態」的混凝土,倒入了固定的模具,形成了不可逆轉的「人格定業」。
「人格化」的心意認知,就會,經由具體言行的表達,將原本「精神化」的心意內涵,凝固成為了「境界名相」;而「精神世界」一旦被言行所凝固形成「名相世界」,此「世界」名相就必定會牽動心意,向著此世界的「境界內涵」傾向不斷地發展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就好像人「抽煙」上癮一樣,你的身語意一旦與現實生活中的煙草發生互動,抽煙的行為,一定會在心意感受中,形成「品味」香煙的「境界」;如果你僅僅是想抽煙但是沒有付諸於行動,那麼想抽煙的念頭,是容易被其他念頭轉化的,而想抽煙的心意一旦付諸於行動,那麼,抽煙的言行就會形成,抽煙時內心升起的「享受」境界;心靈感受一旦被境界凝固,就形成了「煙癮」,而煙癮就會反過來不斷地牽引心願,塑造意識,形成此人新的生命境界。
煙癮,就是定業「境界」,對心意人格的「反噬」。
而在我們的人生命運中,形成的善惡業「境界」,
必定在肉體死亡後,定業境界內的「癮」,將會反噬靈魂。
構成善惡業的習氣與細念,將會,放大思慮靈魂的感知力。
被心意定業所凝固的惡業境界,放大了「思慮」儲存的恐懼。
殘忍的習氣,與恐懼的細念,相續聚合投射出「地獄」場景。
地獄中,極度痛苦與無盡絕望,是靈魂感受到的「真實」世界。
我們面前,你所「見到」「接觸到」「理解到」「聽到」「嚐到」「聞到」的現實世界,就是我們的心靈認知聚合意識,將心意付諸於行動,而形成的「定業」回放,現實物質世界,對於我們有著「不可質疑」的吸引與牽動力。
看見眼前的火,你的身體會本能地躲避。
身體饑渴了,你會下意識地尋找,可以解渴的飲料。
站在高樓頂上,你會本能地,距離樓頂邊緣遠遠的。
看到天空下雨,你本能地,尋找能遮蔽雨水的物品。
面對現實世界的現象,你做出的一系列「本能」反應,
就是你的心靈認知,被心意感受境界,所塑造牽引的「定業」因緣。
如果一個人,平時滿腦子想的是如何去幫助別人,如何去救苦救難。
此人平常生活中,心心念念都是無私利益他人,但僅僅是想像而已。
如果他,僅僅是想一想助人為樂的善行,但是並非付諸於行動。
那麼這種善念,也就僅僅是一個「念頭」,念頭僅僅是空幻的想像,
不足以改變此人內心境界,他會變成一個好高騖遠、自欺欺人的「病人」。
如果,此人將內心的善心善念,付諸於行動。
日行一善,身體力行,甘願吃虧,捨己為人。
善心與善念,與具體的善舉善行,結合成為「定業」。
那麼做好人,純善人,助人為樂,不求名利,
默默奉獻,低調豁達,利益眾生的內心境界,就會形成此人的「人格」。
「人格」屬於心意與外緣結合,心願與言行結合,形成「業力」凝固模塊。
善心善念善舉,會形成凝固的「善業境界」。
這個行善一生,默默無聞的大德長者,在身體死亡的一瞬間,
他情志人格深處的「思慮」,也就是他的「靈魂」,
就會,被他人格「定業」形成的「善境界」所牽動。
「思慮」的他,依舊帶著人格自我的形象。
因為業力凝固心意,而成的人格形態,
在靈魂脫離人體之後,心意人格的形態,
會隨著業力境界牽引,持續保持一段時間。
因為此人生前是不求名利,不計回報,
無私奉獻,純潔利他的純善長者。
人格定業,形成的「名相世界」境界,
就會投射出此人「思慮」記憶的「世界」。
雖然靈魂已經離開了身體。
可是,靈魂的「思慮」,依舊被人格定業習氣牽動。
隨著善業習氣的牽引,思慮在被動地,不由自主地「分別」體驗。
思慮「眼前」見到的,是純善的心念,營造出光明。
思慮「耳朵」聽到的,是美妙的天音,繚繞著天際。
思慮「鼻子」聞到的,是曼妙的花香,沁人心脾。
思慮「舌頭」嚐到的,是絕美的滋味,無與倫比。
思慮「身體」觸到的,是青春的洋溢,煥然一新。
思慮「意識」想到的,是無私的愛,與無限純潔。
此人一生行善,心念人格所形成的,定業善境,
在靈魂離開肉體後,善境會放大思慮的感受力,
將靈魂蘊含的善念,放大幾十萬倍。
思慮蘊含的善念,與「定業人格」境界,善業世界結合,
在「思慮」靈魂的感知中,投射出「善業習氣」的逆襲。
逆襲的善業,牽動思慮靈魂的記憶,形成具體的「名相世界」。
靈魂,就親眼看到了天道,就親身體驗到了天道。
靈魂,就切身地,真實感知到了「天道仙境」。
靈魂,就無限真實地,與光明世界合為一體。
因為,「心外無物,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
一切外在的「物質名相」世界,
都是眾生心意、習氣凝固認知,投射在見性之中的「境界」。
包括,此時此刻,活在人世間的「我們」,
歸根結底,是心靈認知與心意,投射在內心見性中的「記憶與想像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