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:何為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?

 

答:色不自色,因心故色,心不自心,因色故心;世界名相由概念與形態構成,統稱為色,色相之下並沒有實際存在的、永恆不變的色相實質存在,比如說一塊「石頭」就是色相,由石頭的樣貌、性質、質地、質量、形態、名稱,構成了一塊石頭的「色相」。

 

而在這個名為「石頭」的名相之下,只有川流不停、刹那生滅的能量湧動,並沒有實質性的、不變的一塊「石頭」真實存在,這就是色即是空,並非要等到這一塊石頭風化了,才稱之為空,而是,這一塊石頭的色相形態與名稱,當下此刻,就並非是真實不變的永恆存在,而僅僅是一個虛幻的名相展現,並非是色相為空,而是色性即空,名相本身只是虛幻,虛幻就是名相的本質,故而說「色即是空」。

 

「空不異色」說的是,這一塊石頭,之所以能夠在世界中展現,是因為看見世界的人,對於微觀能量湧現的「形態」形成了認知,換句話說,這一塊石頭的物質存在「現象」,是因看見石頭的人,心意確定而展現出石頭的「名相」,是身心中細膩妄想,聚合習氣體驗,交融投射在心靈「見精」中的確定認知。

 

物質世界中的石頭「名相」,是心識分別,對心靈經驗,分析後確定的投射;是心識記憶,投射在內心「見精」中,形成的分別確認觀念。

 

如果你從沒有見過石頭,當你見到它的第一眼,一定是以自己內心儲存的,曾經經歷過、確認過的物質經驗概念,對比面前的物質,去進行類推,分析,甄別,才能夠在「已知」的、曾經的概念基礎上,推論出結論,將這未知的物質形態,冠之以石頭的「名相」。

 

人類對於現實世界的認識,一定是建立在已知的概念經驗中,對未知的現象進行類推,對比,分析,確認,歸類,從而將新認知的外界物體,歸類進入心識體驗的經驗中。

 

換個角度說,你從未見過石頭,不認識石頭,對於石頭的質量、重量、顏色、品質、味道、形態、溫度,沒有絲毫感受體驗,即便現在你面前放著一塊石頭,你也只能知道,面前有一個物品,卻無法對物品形成「石頭」的概念。

 

如果,你從小到大吃的食物,是類似於石頭形態、顏色、味道的物品,你一定,必定,以及肯定,會將面前的這一物品,歸類於「食物」一類的心靈經驗,進而對面前的物品,做出食物種類的「概念」稱呼。

 

再比如,嬰兒剛出生的時候,頭腦意識尚未形成,「靈魂」透過嬰兒的身體感知世界,形成心識最初的分別,分別對生理功能的取捨,形成了心靈感受,基於感知感受,心識對光與影的條件反射,做出對外界信息本能反應。

 

當心識對光影的具體形態,形成了經驗儲備的體驗「記憶」,心識感知就對具體的光影,形成了固化的體驗,這個光影形態代表著溫暖與乳汁,離開這個溫暖感受的光影,就意味著寒冷與孤單,於是孩子的心識,開始依賴這個代表著溫暖與食物的影像體驗。

 

當「媽媽」這個聲音信息,開始反覆重複,與溫暖的影像結合,頭腦意識開始對聲音、影像、溫暖、食物進行了基礎的聚合組合後,「媽媽」這個名相就逐漸地,對心靈感受與感知的內容,形成了固化的樹立。

 

當「媽媽」這個名相樹立之後,就同時樹立起非「媽媽」的其他影像區別,隨著時間推移,媽媽的名相逐漸清晰,非媽媽的世界開始具體,同時,認知媽媽的心識,開始逐漸從心靈感知中,脫離其餘的感受體驗,形成區別於其他生理需求感受的「自我」感知與認知。

 

隨著嬰兒的心靈感受與意識不斷地結合,對於外界影像形成一個個具體的概念名稱,這個原本模糊的影像空間,變成了逐漸具體的現實「世界」,同時,投射出現實世界的心識,被認知塑造成「主觀意願」的自我。

 

隨著頭腦中,外界世界名相的確立,內心自我意識,就掩蓋了,嬰兒本初心靈的感受與感知,直至人類的自我意識,建立在利益得失觀念中,形成的思想,徹底掩蓋了心靈原本的感受,心靈深處的「見精」,就錯誤地以為,「意識」才是真實的自己,其實,意識只是心靈感知的投射而已。

 

再比如,一個喪失記憶的人,頭腦意識中,完全忘記了「自我」的概念與記憶,他徹底不知道自己是誰,可是,他內心深處的感知,在迷惘的狀態中,卻依舊清醒地「知道」,他「不知道」自己是誰,失去頭腦意識的概念思維後,內心感知深處的「知道」,就是嬰兒最初對身體,以及世界形成的「心識」分別。

 

我們並不是這具身體,也不是認知身體的「自己」。

我們真正的「自己」,是主觀意願深處的感知中,那個清醒「明了」自我與世界的「見精」,心靈中的「見」不會因為人體的死亡而消失,卻會因為今生心靈所「見」,攀緣的執迷取捨而輪迴。

 

心識分別,是靈魂透過人體,折射出來的「人生世界」源頭,而現實世界的名相,是靈魂投射出來的「定義劇情」,我們活著的這一生,不過是「靈魂」在分別夢幻中,記憶妄念重複循環的影片而已。

 

可見,現實世界中,客觀存在的現實事物,任何一種概念名稱,皆源自於心識經驗、心識分別的體驗對比,經驗體驗投射在大腦中,推動意識,形成概念,將面前的物體歸類為不同種類。

 

外界的物理世界「名相」,源自於心識意識,投射出的「確定認知」;我們所生活的現實物質世界,是我們自己的心意,所「想像」出來的。

 

換個角度說,現實物質世界中,這一塊客觀存在的石頭,本質上,是你的心識確認,結合意識概念,投射在心靈「見精」中的經驗記憶;外界的石頭並沒有實質性的永恆存在,石頭是心識與意識,投射出的經驗確認。

 

而心識分析,與經驗確認,本身也是虛幻的,是「靈性」陷入沉澱,是「見精」陷入所見,形成的心靈夢境,身心自我沒有實際的存在,世界名相沒有實質的本體,這就是「諸行無常,色不異空」。

 

外界石頭是能量暫時湧現,投射出石頭的心意「認知」也是虛幻的,並沒有真實的、永恆不變的心靈「認知」存在,心靈與石頭,都是因緣和合,如夢如幻,這就是「諸法無我,空不異色」。

 

故說: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。」——《心經》

返回
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