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016-04-07 01:54:58)

 

你想喝水,並不是意識本身想喝水,而是心靈體驗在相續,體驗之經驗記憶,覺受到肉體需求,根據體驗對肉體的記憶,作出肉體需要喝水的需求,需求即願望,願望驅動肉體六根,去尋找能解渴的物質,心靈覺受的經驗,形成此刻需求的願望,願望攀緣意識分辨水,意識調動肉體六根,攝取外界的水的名相,與記憶中水的概念相合,心靈覺受確定此種體驗就是水,外界的水才得以呈現,水因心靈確認而呈現存在。

 

你之所以能認識到水,是因為你的內心有疑慮,才會生起想要解決疑慮的願望,你內心的疑慮源自何處?源於心靈對自己的認知體驗,當心靈對自己的體驗,反過來認知了心靈的存在,對存在的分辨,就是最原始的生命。分辨對心靈的認知,形成了心靈存在的不同狀態,對存在的感受呈現空間,對存在的分辨,形成空間的移位,空間有了當下的狀態,就呈現出過去與未來,時間開始體現,時間的錯覺,激蕩存在感形成空間的延續,時空交融形成宇宙十方三世,無量無盡世界,因此佛說,三界唯心。

 

請給我一杯水,你很樂意地遞給我;請抓一把虛空給我,你會驚訝地看著我,虛空如何能抓住?同樣是名相,遞給我水的你,身心主體健全,為何就不能給我虛空?因為在你的認知中,虛空是不可得的,或者說,虛空與水都是存在體驗心,所認知的分辨;如實觀照水的體性,本質因緣和合也不可得,那麼遞給我水的你,猶如遞給我不可得的虛空一樣,你就是確定存在的心靈錯覺。

 

心靈對存在感的分辨,呈現出覺受對時空的體驗,體驗折射覺受形成更進一步系統具體的認識,認識就是眾生的靈覺,體驗凝固心靈覺受,呈現不同世界國土,山川大地,花草樹木,眾生依錯覺妄想認識世界,或者說,世界由眾生妄想錯覺而呈現,故而佛說,萬法唯識。心靈就是迷失自我的覺性,在覺性認識自己的倒影中,尋找自己,尋找的過程中,被認知確定的體驗,就是心靈的安全感。

 

面前有一杯水,你如何知道是水?失去眼睛你看不到,沒有光線你眼睛完好也見不到,失去嗅覺你無法確認這是水,有可能是酒精;失去舌頭你無法辨認這是水,有可能是白醋;沒有身心對於水體驗的記憶,你無法給面前的液體冠以水的名相,認識這杯水的中間環節,差一步你都無法確認這是水,所以,水僅僅是你五蘊交融,識陰所現的存在感之波動,心識凝固波動,形成的確定認識就是你看到的水,以及認識水的你;乃至你生活的整個世界,生生世世,生生死死,我們被心識尋找心靈的焦慮,活在心識幻化出的幻影波動中,無法解脫,故而佛說,萬法唯識。

 

你面前有一杯水,心識要分辨這杯水的名相,你無法僅僅通過水的名相,確定這是一杯水,所以,心靈深處的細膩覺受,就推動心識進行分辨,分辨就是疑慮,疑慮是心識的本質,心識願望抓取意識,調動肉體六根,去探索眼前的這杯水,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攝取色聲香味觸法六塵,心識取捨意識分別,融合肉體的觸覺嗅覺信息,在大腦中,與過去儲存水的概念進行對比,比較後,意識從記憶的信息庫中,調取的水的記憶概念,與面前的水相符合,於是,意識向心識,給出了,這是一杯水的確定答案。

 

心識,是心靈覺受不確定感在相續,分辨的本質就是焦慮,如同人迷路後找不到家一樣,心靈迷失自己後,忘記自己的模樣,試圖通過分別外界的信息,來尋找自己,當心識焦慮的分別,取捨意識,對外界世界,形成了一個個名相的分別,確定名相的瞬間,心識通過對外界分別的確定,獲得了自我確定存在的安全感,噢,外界這個事物,是叫這個名字,那麼,確定這個事物就是這個名字的,就是我的存在,心靈渴望在分別世界中,尋找自我存在的證據,猶如眼睛試圖通過看到的景象,來確定眼睛的存在一樣。

 

面前有一杯水,真的如此嗎?如果水有不變的、獨立的自性,水的體性就不應改變,當水遇低溫成為冰,冰不能稱為水,水遇高溫成為氣體,氣體不能稱為水;我們可以從空氣中提取水,從植物中提取水,以化學反應製造水,水是因緣和合的產物,並無獨立不變的性質,那麼,確認水的名相,從而固定了水是獨立存在的認知,本質就是錯覺的延續;水,以及遞給我水的你,以及接受水的我,不過是我們的心靈存在感,上演的一幕幕幻影記憶,猶如虛空中雲霧繚繞,演化出一幕幕鮮活逼真,卻本質虛幻的影像;故而佛說: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

 

在世界分辨中,心靈尋找存在的證據,如眼睛試圖通過看到的景象,來確定眼睛存在,可是,眼睛所看到的一切,畢竟不是眼睛,心識所分別的世界,畢竟不是心靈本來,迷失自己的心,試圖通過不間斷的分別,來確認自己,卻被分別牽引沉迷虛妄,所以,思考存在的意識,永遠無法停歇,感知存在的體驗,永遠無法安息。

 

所以,心靈渴望通過分別外界來確定自我的存在,卻被確定的存在,所牽引帶動,一刻不停地去攀緣,去分別外界幻影,這種分別攀緣,就是我們內心深處,川流不息的妄念體驗,心靈疑慮試圖通過不間斷的分別,來確認自己存在,所以,我們對於存在的體驗,永遠都無法滿足於現有的認知,你不相信嗎?

 

猶如人吃飽喝足後,不會再想要吃東西,我們的意識思維在解決了大腦心靈中泛起的疑惑後,就應該停歇,而不是繼續思考;可是眾生的實際情況是,心緒思維是無法停止的,越是思考分析,心越是生起更多疑慮。為了解決心靈疑慮,意識才不間斷地分析,情緒隨認知激蕩起伏,呈現喜怒哀樂,帶動心識體驗,呈現七情六慾;因為心識迷失了心靈,迷失就是焦慮,焦慮在尋找中,被尋找投入困境,業感凝固呈現身心意識,命運生死相續,我們活在心識的迷茫中,被妄想席捲迷失的覺受在活著。故而,佛說,妄想生死,顛倒眾生。

 

被體驗蒙蔽的心識認知,就是我們所謂的靈魂、中陰身、神識,因心靈愛慾所現滯留,若心於諸相不生愛染,心識分辨不取體驗,體驗消散,則分辨如幻,分辨幻滅,則心靈覺受,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,覺受失去所受的體驗,失去細膩體驗支撐的覺,也就是心靈最初對自己的認知,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,猶如眼睛看到世界,因看到的世界,確定眼睛的存在,當眼睛不攀緣所看的世界,見只是見,見中無有對所見的愛染,所見不帶動能見,能見在所見中,清淨無生,見無所見,落落圓滿。

 

心識所覺受的一切,因心離覺受的取捨,而展現所覺受體驗的本來,覺受體驗是因緣和合的假像,心識所見是虛幻不實的聚合,那麼,失去體驗支持的認知,也就如同一念錯覺般,因錯覺對境的消散,錯覺也就消散於當下,分解於當下的錯覺,就是當下覺醒的心靈,心解脫當下的錯覺束縛,也就解脫了心識過去的體驗,也就解脫了心識未來的願望,無掛當下的落落圓滿,就超越了宇宙的過去未來,十方三世時空世界,在無生遍滿的當下,如無限太空中,飄浮的一粒原子;在身心深處,無掛身心,包藏身心,隨順身心,無染無雜,於思慮體驗,清淨不動,圓滿純澈,在六根門頭放光的,就是覺性,是心靈原本的模樣;在生死輪迴中,純明純澈,無來無去,心靈卻是自性的倒影,無掛超越過去未來之圓照,無染周遍十方三世的智慧,當下自在極樂的解脫中,是不動不搖的離幻,幻性無生,於幻無取,隨幻無受,不可說,無所得,是不動如來。

返回
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