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016-04-18 10:44:06)

 

過去講課,腦子裡面大概要有一個基本的框架,要跟你們說什麼。到了今年,想和你們交流前,我還真不知道要講什麼了。人類的體驗、思想、身體,包括心靈細膩的覺知,相對於輕柔的覺性,本質上是負擔。凡夫心靈深處,很深很細膩的覺受與情緒,實際上是對生命的折磨,我們所謂的意識,本質是情緒帶動心靈覺知,所現的堅固妄想,而妄想呈現出心靈深層的焦慮與恐懼,自我體驗是對於生命的踐踏。

 

修行人到了一定境界之後,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是處在妙明安詳的寂靜中,這種寂靜不是安靜,祂脫落了心識分別,祂沒有一個安靜的主體;也不能用祥和來形容祂,因為寂靜並沒有承載祥和的覺受。祂就像是透過紗窗的新鮮空氣,祂像是溪水中的琉璃,祂像是樹中的清香,像是水中的鹽味,祂像是空中的涼意,像是光中的純明,祂並不與身心分離,不是獨立於身心,與身心自我對立的存在;祂是無掛身心的清醒,是渾濁中的明澈,是川流妄想中,妄想掛不住的不動;沒有辦法用語言,用你們所經歷的感知、記憶、概念去形容祂,只能舉例子,讓你們自己去體驗祂。

 

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痛苦的時候,痛苦在發生的時候,會讓心靈很難過,無論是失戀了,家人去世了,失業了,被人欺騙了……,當痛苦翻上來的時候,當痛苦抓住你的意識,帶動你的情緒,當痛苦扭曲情緒覺受,讓你生不如死,甚至想輕生的時候,如果你能夠安住在,當下痛苦的體驗中,聽清楚啊,是「安住」。什麼叫安住呢?是「接納」。

 

比如說,你最親愛的人傷害了你,欺騙了你,你內心很絕望、很震怒、很痛苦的時候,你內心要接納他,接納這個傷害你的人,接納他給予你施加的傷害,接納內心的痛苦體驗,接納感受痛苦的覺受,接納當下發生的一切。當你接納痛苦,痛苦就不再成為你的敵人;當你接納痛苦,痛苦將不會再帶動情緒;當你接納痛苦,自我維護的恐懼將不再蔓延;你接納所有的痛苦,痛苦就不會帶動自我感知和覺受,進行因果業境的相續。

 

反過來講,痛苦是我們內心的拒絕。你們仔細去體驗我所說的,當我們面對死亡,現在就有人拿槍對著你的頭,拿刀對著你的脖子,要殺掉你。你內心極度驚恐,極度焦慮,極度緊張,想要逃避,想要求饒,想要求生,心靈對自我保護的,極度渴望的當下,你若能坦然接納自我死亡,是完全徹底地,安詳地接納,是沒有絲毫懷疑、毫無疑慮地接納,不排斥恐懼,不恐懼死亡,僅僅是純然地接納它,那麼恐懼、焦慮、緊張的心,融化在接納死亡、敞開的心靈的當下之時,你會發現,死亡並不真實存在。

 

我們所說的死亡,是因緣和合的體相而已,本身並沒有實性,我們人類的生命,由宇宙間各種因素,因緣和合相聚而成,心靈被累世的業力塑造,靈魂被習氣覺受牽引,因緣聚合投生在世界中,吸取自然萬物的養分精華,隨著時空推移而成長、壯大、衰敗、消亡,我們的生命表現,無論是肉體、情感、意識、體驗,都只有體相,並沒有獨立存在、永恆不變的體性,活著的性質和死亡的現象一樣,本身是空性的。

禪定,在接納的當下發生。

 

我們都有過幸福的時候:孩子出生,考上大學,找到男女朋友,成家立業,在社會上功成名就……,當你興高采烈、狂喜愉悅的時候,接納,接納你的喜悅,喜悅就不再會成為你的喜悅,喜悅就在你接納的當下,它與接納它的心靈,就分離開,成為了兩種東西,喜悅將不再代表心靈,因為對喜悅的接納,而有了不被喜悅帶動的清醒覺察。

 

舉一個直觀的例子:我很渴,我要喝水。當我拿起水,喝到它的時候,這種感受非常地愉悅,水滿足了身體的饑渴,水安撫了內心的焦灼,水讓心識體驗對身體的需求得到了暫緩,在喝到水時,這一瞬間的欣喜間,去接納欣喜。聽清楚了,是「接納」欣喜,而不是被欣喜帶動,否則欣喜就會固化心靈覺受成為感受。

 

在焦渴的時候,我眼睛裡面只能看到水,心底願望只渴望喝到水,在我身體喝到水的時候,水的體相滿足了我心靈饑渴的覺受。在這一刻,心靈獲得的欣喜和幸福,是被水帶動的。心隨物轉,分辨就是生死,業境擾心,覺受就是輪迴。當下接納它!當心接納這瓶水對於身體滿足後的喜悅,心就可以在接納的當下,看到喜悅的體驗,當體驗不再帶動心靈的覺察,此刻的喜悅,僅僅是心靈深處極其細膩的覺受相續,是心識分辨對於曾經喝到水的身體滿足,以及身體缺乏水的困頓體驗,覺受焦慮牽引心識,而展現出喝水後身心的愉悅滿足。

 

如果我從小是喝牛奶長大的,從沒見過水,渴了就喝牛奶,就喝椰子汁,當口渴的時候,我肯定以認知習慣的飲料來解渴;反過來講,如果我很焦渴,想要解渴的時候,就算是面前放著一杯水,但是因為我過去未曾見過它,對於水,我的身心並沒有認知體驗的記憶,這杯水我是不敢喝的,水的名相在我的體驗中,並不能解決渴的需求,是因為心靈對於水能解渴的經驗,從而投射出外界能夠解渴的水。

 

我們所認為的自己這一生,這一輩子活的每一天,發生的每一件事情,感受到的喜怒哀樂,都是心靈對曾經體驗的回放。如果心沒有感受過喜悅,今天碰到讓你高興的事情,當喜悅發生的時候,你並不知道如何去形容內心的體驗。當你的覺受經驗,與外界的名相結合上之後,你才會有感受體驗,你的心靈才會有痛苦或幸福的感受,否則,即使體驗發生了,你也不知道這種體驗是什麼。更深一步講,我們只是活在自己的心識對自己心靈記憶的辨認當中,宇宙自然生命萬物,命運沉浮,一切都是心識對覺受的認知。

 

心識認知從何而來?在座的可能都是當過父母的人,嬰兒誕生時,是無意識的,我們看他的眼睛在動,在觀察世界,其實他的心沒有看,那是無意識的舉動。用手撫摸他的身體,他會有反應,只是生理性的條件反射,並不是他有意識的主觀回應;從新生兒剛出生,到他有自主意識的覺受感知,中間要經歷幾個小時的過渡期,這期間意識對於外界沒有分辨能力的。你不能說,他的五官六根對外界有感知,但是意識尚未形成,沒有自我意識的孩子就是死人,對吧?

 

反過來講,意識對肉體的覺受,肉體對意識的牽引,所現自我覺知的體驗,並不是生命的實相,否則無意識的新生兒,對於肉體感知的相續沒有形成前,自我體驗並不存在,沒有自我認知的肉體,就應該是死亡的,對嗎?咱們反推,意識既然對肉體感知有一個熟悉、聯繫、發展的過程,那麼,在意識尚未聯繫肉體六根之前,無自我意識的孩子是活體的話,那我們的意識,自我存在的覺受感知,與六根感知相續的運動,就不是先天具有的,身心、自我、感受、覺知、思維,皆是因緣聚合的產物,是這樣吧?

 

既然身心自我,是因緣和合的產物,在鮮活的個體生命中,身心內在並無有恆常不變的體性,自我是因緣幻化暫時的體現,那麼,幻體幻心中,究竟是誰在活著?當四大分解,肉體消亡,意識隕滅時,究竟是誰在死去?既然活著的,自我是無自性、無實性的因緣輪轉,那麼,死亡也就是性空不實的現象,生——是因緣和合的幻相,死——不過是幻相連貫的相續而已,生死性空,性自涅槃,隨生死而無掛生死,隨因緣而無染因緣,本自清淨,如如不動,是生命的實相。

 

好了,當孩子的心靈覺受,對於六根取捨產生了體驗,肉體生理的功能也就束縛了心靈覺受,光線照射他的瞳孔之時,瞳孔收縮帶來心靈覺受的體驗,耳朵聽到聲音去東張西望,尋找聲源的發生,但是不論嬰兒的眼睛對光線的照射,產生出何種反應,不論嬰兒的耳朵對聲音的波動有任何反應,此刻的嬰兒卻什麼也看不到,什麼也聽不到,因為,嬰兒的意識尚未形成,身心內並沒有一個聽到、看到的自我存在;我們所認為的見聞覺知,一定是建立在自我感受體驗之上的分別,沒有承載分別信息的自我,看、聽、觸、聞、嚐、想,是無法成立的。

 

當嬰兒心靈細膩覺受,在辨認六根攝取的信息時,心靈細膩的覺受將六根攝取的信息,分辨後儲存,就在心靈覺受中形成了體驗,當下一次肉體六根攝取的信息,再一次被心靈捕捉分別時,就會與儲存在心靈深處,曾經的體驗記憶進行對比,心靈體驗凝固了覺受,被體驗凝固的覺受就是感受。感受帶動心靈覺受,對外界信息進行分別,嬰兒心靈深處,覺受經驗被感受牽引,凝固成心識分別,心靈感受被分別六根信息的覺受牽引,呈現出見聞覺知,六根功用的不同體驗,六根信息固定了心識分別,心靈感受被分別凝聚,呈現出認識世界的原始意識,世界就在意識攝取肉體五根的信息中,逐步地清晰化、具體化、名相化了。

 

嬰兒的心靈,熟悉了光線對瞳孔的刺激,心識對於眼根攝取信息的儲存,心靈覺受到,「哦,這是亮的。」因為心識對眼根信息有了取捨,那麼沒有光線的時候,心識就相應地產生出對「黑暗」的體驗。肉體生理本能的運動,牽引心識產生體驗覺受,嬰兒感覺到餓,心靈有了餓的體驗,就會有攝取食物的願望,於是用哭泣表達心靈的索求,當媽媽給嬰兒餵奶,嬰兒在媽媽的懷裡吃奶的時候,心靈覺受到,這個人,這種狀態,這種味道,這種聲音,這種溫度,代表著身體需求的滿足,代表著可以吃飽飯,代表著安全與溫暖。那麼,她發出的聲音,以耳根傳遞到心靈覺受,心識通過嬰兒的耳根,攝取到的她的聲波振動叫,「媽媽」。

 

通過嬰兒的眼根,心靈覺受到她的影像,是何種形態的存在,她的溫度,身上的味道,伴隨著可以喂飽嬰兒的覺受。以後,心靈覺受就將代表「媽媽」的,六根所攝取的種種信息,作為感受體驗儲存下來了,以後,見到了不屬於「媽媽」的人和物的時候,嬰兒就會知道:這不是媽媽。反過來講,當心靈確認,肉體攝取外界的,某種條件的聚合,就代表了媽媽的存在,心靈因確認媽媽存在的特質,從而劃分出不是媽媽的其他的存在。對媽媽存在的確認,是形成自我人格的原始基礎,因有被認識的世界,而有了認識世界的自我,自我確認的心靈體驗,帶動六根對世界信息的取捨,自我的確定,確定了世界名相,心靈在我與世界無休止的取捨分別中,又一次開始了生死輪迴。

 

我們人類的一生,喜怒哀樂,七情六慾,愛恨情仇,恩怨禍福,都是心靈內在取捨分別中,緣起緣滅的一幕幕幻影。我們活在心靈對分別幻影的取捨體驗中。心靈在取捨什麼東西呢?我們在取捨外界嗎?其實,心靈在分辨,心靈曾經因分別而有的記憶與體驗。

 

在座的每一個人,我們什麼也看不到,我們所看到的,僅僅是自己內心妄想相續的投射。這是很嚴肅的問題,我們其實是聾子、瞎子、啞巴。你們能看到我嗎?你們看到的僅僅是光線波動而已,你們看到的僅僅是光的明暗波動而已,明白嗎?你們認為你們看到我,現在把燈關掉,你們就算睜著眼睛也看不到我;我們認為的「看到」,是諸種因緣聚合所現的幻境而已;我們所看到的,是心識覺受對眼根的功能,所攝取的信息分辨而已,但是心識覺受並不是真的看到了世界,而是心識看到了它曾經取捨眼根,體驗分別儲存在心靈深處的記憶。

 

心識在調取心靈記憶的體驗,心識依據儲存在心靈覺受深處的記憶,對當下攝取的六根信息進行對比,因為對比而有分別,因為分別而有相續,因為相續而有感受,因為感受而有被感受牽引的心識,與六根融合所現的,色聲香味觸法諸種感知經驗;因為感知經驗牽引心識,而展現出自我主觀能動性,展現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「見聞覺知」功能。

 

我是一切或什麼都不是,正如波浪、泡沫、水泡與水沒有分別,宇宙萬物也是如此,寂靜倒影了我,宇宙呈現我的生命;如細看一塊布,你只能看到絲線;細看天地萬物,你所看到的只是本覺的倒影,見倒影的見中,無取無捨的,是我的寂靜;倒影中無所見的,無所住,無所分辨,是我性涅槃。見不到本覺,世界成為現實,見到本覺,世界與見世界的你就消失,世界呈現出生命的樣子,宇宙因我的一瞥而顯現。

 

世界、自我、生命、宇宙、生死、命運,皆是心識調取心靈記憶在比較,比較就是零和一的關係,就像計算機一樣,無論計算機程序多麼複雜,可以構建出無限、無盡、無際、無邊廣闊的世界,構建世界的基礎因素只是零和一的數據。而心靈在迷失的瞬間,產生的只是對心靈的認知與覺受。當心靈認知到自己存在,對存在的覺受是空間。覺受對認知形成體驗,體驗帶動認知,對存在感進行深入的認識,認識扭曲了存在的覺受,存在有了被錯覺認識的獨立,獨立的存在就是當下,對當下的獨立確認,分化出存在的過去與未來,被覺受認識扭曲的存在感,展現出時間,以及被認識分化出來的層層宇宙空間。

 

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」——釋迦牟尼佛

心靈蘊含的覺性,被時間空間的認識錯覺所蒙蔽後,在時間空間當中展現出來的,對於不同時空的具體認知和體驗,就是靈魂的原始,是三界宇宙中,眾生最原始的靈覺。靈覺依認識時空的錯覺,深入細膩地對心靈存在進行全面的、系統細化、具體化的認識與感受,感受與認識聚合成妄想,妄想呈現細膩的業力,蒙蔽靈覺,展現出靈覺所認識感受到的,充滿虛空的沙塵般光明世界,因此,在地球上古老的宗教中,記錄著神靈創造了宇宙,宇宙誕生,是由宇宙高層的神靈的意志所完成,是神靈的願望呈現出世界,就是這個原理。

 

其實,世界源於眾生之無明,創造世界的並不是神靈,而是我們自心的妄想習氣,迷失的心靈被妄想習氣帶動,眾生同業相吸,猶如細膩的磁鐵微塵相互吸引,共業聚合所現,此刻你我身心妄想,以及業障世界,我們由自己的心靈所創造,唯有回歸心靈,離幻即覺,見證心靈本來的面目,才能夠從生死夢境的洪流中解脫!

返回
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