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2月5日 08:49
讓心靈,居住在虛空之中。
心願與意識,肉身與感知,猶如雲彩,
在虛空心靈中,飄浮移動,澄清消散。
徹底安然的寧靜中,舒適美妙的覺察力,
宛若明媚陽光穿透虛空。
感知與意識停止於當下。
身心靈,一同脫落。
不可思議,不可言說,無法觸及。
不可成就,毫無做作,未曾改變。
於是,清醒會覺悟到:心靈本無善惡之分。
只因執迷,而有生滅,唯因迷茫,而墮虛空。
不受心靈束縛的,是心靈不可沾染的璀璨。
不被內心體驗的,是心靈無法牽絆的自由。
那美輪美奐的宇宙世界,如夢如幻般精彩絕倫。
卻無法阻礙,明性璀璨的清澈;再無法蒙蔽,覺性無掛的自由。
卻無法分割,空性無生之完整;再無法褻瀆,法性殊勝之莊嚴。
眾生認識的虛空,只是心靈的迷茫。
身心靈中,甦醒覺悟時,
虛空分解,時空盡消散。
朗朗寂靜,如目光掛不住一粒灰塵。
眾生認知的世界,只是內心的貪慾。
心語意中,清醒舒展時,大地平沉,山河無寸土。
眾生感知的自我,只是錯覺在凝固。
我與我所,在清澈之中,如雲消散,實相本無我。
一切生滅,在祂之中發生,卻不留一絲痕跡。
所有存在,在祂之中駐留,卻無法觸及於祂。
刹那生滅中,祂隨順緣起緣滅,未曾改變祂的容顏。
存在毀滅中,祂周遍微塵蒼穹,落落不動清淨莊嚴。
光明在祂內,是黑暗在輪迴,光明與黑暗,不能迷惑祂。
虛空與物質,是心識的疲倦,空間與時間,無法觸及祂。
生死與輪迴,是記憶牽引心,生死皆夢境,祂不為夢牽。
祂沒有相貌,蒼穹所有生命中,心靈清醒的覺知,那是祂的眼睛。
祂沒有形體,時空宇宙物質中,存在或者不存在,祂臨在生滅中。
祂沒有姓名,眾生稱頌聖靈時,虔誠心即描述祂,祂隨純心跳動。
祂從未離開眾生,或者說,眾生未曾離開祂。
祂於一切生命中臨在,所有生命從未與祂分離。
你若見到,自己心靈深處,這顆純潔的真心,就是祂與你面對面。
當心靈覺知,見到心靈自己,那是祂透過你的靈魂,光芒撫慰你的疲憊。
當你入駐全然舒適、全然安詳的覺知,清醒舒適中,純澈遺忘了你自己。
那就是祂的原始,睜開了全能的眼睛。
與祂一體,無二無別;一即一切,本來即祂。
願智慧的光明照耀您的道路!願您新年裡成就智慧般若,六時吉祥!
2019年2月5日 09:45
覺知,原本即大樂。
具足光明,蕩漾殊勝。
大樂之中,卻熄滅覺知。
既無所覺境,亦無能覺者。
於是,大樂永不停息,光明沒有邊際。
於是,清澈遺失約束,極樂甦醒自由。
「臨在」覺知中,無生即圓滿的當下。
「即心」離心時,不動是當下的圓滿。
2019年2月18日 11:04
頭腦,是感知的投射;意識,是願望的延續。
記憶,是體驗在相續;概念,是凝固的覺受。
思維,是感受之迷離;命運,是因果在回憶。
你我都在,心靈沉睡的夢境之中。
因對夢中,遭遇境界的體驗,細緻分析的概念,固化了夢中境界。
你我深陷夢境中,徹底遺忘了做夢的人。
被具體、真實、細緻的種種生存境界,封閉在密不透風的,輪迴往復的心靈迷夢之中。
你真的活著嗎?問問自己,你是真的活著嗎?
你摸摸你的身體,看看你的樣子,回憶你的思維,體驗你的感受,感知你的情緒。
「你」,如此真實存在的「自己」,如何不是活著的?
可是,你所「認知、感受、記憶、觸摸、體驗、理解」到的自己,
何時何地,有一個不變的「主體」永恆存在過?
你的身體由細胞構成,細胞分分秒秒在新陳代謝,生滅不停的身體中,何曾有永恆的「你」?
你的意識由記憶分別,記憶由概念層層疊疊形成,疊加組合的意識中,何曾有不變的「你」?
你的感受由體驗累計,體驗是心靈覺受逐漸固化,固化覺受的體驗中,何曾有原始的「你」?
由身體、頭腦、感受、體驗、認知,組合而成的「自我」中,
真真切切,確確實實,並沒有一個「自己」真實存在,永恆不變。
那麼,這個虛構而成的「你」,由虛構所認識到的「世界」,怎麼可能真實?怎麼可能是真實的存在?
所謂的真實,不過是「自我」的,自以為是而已。
你不信嗎?
在你心事重重,深陷於某個情愫之中,無法自拔時,
你全身心陷入自己內心的困擾,此刻,外界的世界對於你,是「若有若無」的。
說有世界吧,可是各種現象,對於心無旁騖的你而言,確實是視而不見。
說沒有吧,世界各種現象,似乎依舊客觀存在。
而這種客觀與存在,只是感知中「記憶」在波動。
或者說,客觀世界,是你感知中的記憶在回放。
若感知熄滅,則頭腦熄滅;若頭腦熄滅,則名相熄滅。
物質現象,將不再構成世界;現象是因緣聚合,由心靈妄想,賦予了現象以「世界」的名稱。
而失去了感知,失去了頭腦,失去了記憶,失去了「你」的心靈,並未死去,並未消失。
而是前所未有的「清醒」,猶如睡夢之中甦醒的時候,你沒有「自己」,卻不再被自己所「沉醉」。
原來「自我」,只是心靈被宿業,所「記憶」。
清醒之心,在覺知中甦醒,那不掛記憶的自由,是本來圓滿光明。
你觀察過嬰幼兒嗎?
你看一兩歲的寶貝,在他遭遇不開心的事情時,他本能地會號啕大哭。
哭泣是他意願的表達,他內心對於哭泣,並沒有明確的理解,並不確定哭泣就代表著悲傷。
哭泣,對於孩子而言,就是一種語言,用來表達內心願望,未達成的不滿。
哭泣,是孩子內心,缺乏安全感後,情緒表達的一種方法,孩子的哭泣與成人的語言,性質是一樣的,
僅僅是心願的表達工具。
在嬰幼兒,遭遇某種不快樂的條件時,頭腦意識調動心靈曾經的體驗記憶,
形成了「應該」哭泣的表達願望,於是孩子用哭鬧來宣洩心靈的情感,用以撫慰內心體驗的欠缺。
你仔細地、認真地、深入地,觀察這些寶貝天使們。
你會發現,在孩子頭腦中,對「概念」的記憶很短暫。
他因為某件事情而哭鬧時,在號啕大哭十分鐘之後,孩子已經想不起來,自己為什麼要哭泣。
是因為什麼事情而哭泣,孩子對於原因「概念」,早已遺忘了,可是哭泣依舊在繼續。
這是為何?為什麼人類,會無緣無故地哭泣?
為什麼生活中,會有大量抑鬱症、焦慮症、失眠患者?
他們毫無理由地、沒有外因地、不自願不自覺地,被精神煎熬所活著。
是因為,哭泣或者歡樂,悲傷或者欣喜,積極或者消極,人生的種種情緒狀態,
是心靈深層體驗中,覺知由長久形成的習氣所捆縛,以情緒來表達迷茫的語言。
在心靈深層,有生命原始的清醒,清醒原本無善無惡,不悲不喜,未曾分別,亦無掛礙。
當深層清醒,開始對清醒有所「覺知」時,覺知本身就成為了,所覺境界的奴隸。
當覺知,被所覺境界牽引、搖擺分別、取捨之時,各種習氣以及細膩妄念,逐漸累積成「體驗」。
體驗裹挾著覺知,對體驗形成了,具體的、細膩的、相續的「認知」。
心靈認知,就是我們所說的「自我」,以「感知願望」來呈現個體存在。
自我感知,與自我意識,是樹根與樹枝的關係。
自我意識,延展著自我感知中,心靈具體願望,願望推動意識,分別形成概念。
概念聚合成思想,帶動著心靈體驗中,潛在願望的「認知」,投射出我們看到的世界。
世界名相,以及意識思想,是基於心靈認知,以及感知願望,相續而成的果實。
因此人生的「果實」之中,必定帶有樹根,以及樹枝的元素。
前因兌現著後果,我們面對的人生,原本是宿業之果報。
這就是為何,在同一生活環境中,同等物質條件下,同樣文化背景中,成長起來的孩子們,成年之後,每個人性格迥然不同:有的樂觀,有的悲觀;有的消極,有的積極;有的善良,有的刻薄;有的勇敢,有的怯懦;有天才兒童,也有智商不足。
在不同認知感受土壤中,長出來的「意識」思想,就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念、人生態度。
我們只能看到,人們不同的人生態度,聽到他們的價值觀點,
卻很難深入他們的內心,看到形成「觀點」的,心靈體驗土壤。
因為我們自己,早已忘記了自己心靈,本來的樣子。
遺失自己的心靈,只能無奈地,相信意識就是「自己」。
於是,我們與別人,永遠活在頭腦意識,與境界現象中,
經受著心靈深層時空中,微細因素前因後果的操縱。
我們執迷地相信頭腦,從而徹底忽視了,產生意識、培育概念的「心靈世界」。
心靈忘記了自己活著的目的,猶如孩子忘記了自己哭泣的原因。
被動地,被內心儲藏的習氣、感受、認知記憶,所牽引所控制。
被動而無奈地,陷入情緒感受的洪流中,渾渾噩噩生生死死。
孩子的哭泣,不會因為他忘記了原因,而停止情緒的相續。
我們的生死,不會因為意識忘記了心,而停止生死之輪迴。
為人父母的你們,不得不承認,你的兒女們的天性、性格,早已在他形成意識思維之前,就已經「固定」了。
後天的意識思維,以及生活環境,只不過是對孩子先天的「稟賦」,形成了加強或者減弱的作用,
卻不可能徹底改變一個孩子的「稟賦」。
稟賦究竟是什麼?
那久遠劫川流不息的習氣,牽引心靈覺知,覺知被體驗固化,被細膩妄想塑造,形成了心靈感受之中,認知世界的「主觀」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「自我」願望。
心靈願望,由認知與體驗構成,以感知呈現「主觀願望」,心願就是我們常說的「靈魂」。
頭腦意識,與身體感官,只是靈魂穿上的一件外套,外套可以影響主觀願望,卻無法改變主觀願望。
每個人生來特點不同,稟賦不同,性格不同,就是因為肉身外套之內,構成心願「自我」的基礎因素不同。
那川流不息,凝聚成心靈認知,願望感知的「成分」,因有所差別,而呈現個人之稟賦性格。
或者說,我們認為的自己,就是心靈深處漫長歲月中,生命夢境所累積的「塵」。由心塵所折射出的世界,就是眾生認知到的名相,以及所見所想所觸的——客觀現實。
所謂客觀,根本上而言,是心靈主觀認知,投射在意識中的概念。
所謂現實,究竟上而言,是心塵固化覺知,體驗牽引心形成感受。
我,與我的世界,源於內心。
世界與我,是心靈的迷夢。
心靈原本中,沒有我,無有世界。
那完整、不可觸及、不可沾染、無法指稱、不可思議、不可言說的當下,
是超越了心靈,以及意識自我的「本來」。
本來,是超越稟賦的;因祂遠離生死,遺忘分別。
稟賦,是迷夢中,心靈疑慮的記憶,習氣兌現的因果。
我們每一個人,都是從嬰幼兒長大。
都經歷了,心靈體驗推動情緒感知,感知推動頭腦意識,意識概念固化感知,感知固化塑造體驗,形成人格的過程。
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世界上每一個人,包括耄耋之年的老人,都是心靈中,迷茫孤獨的「嬰幼兒」。
因為我們被頭腦意識所拐騙,被情緒體驗所脅迫,離開了完美無缺的心靈,失去了快樂自由的本性。
我們,被構成「我們」的諸種因素,束縛在緣起緣滅,因緣條件之中,無奈地生老病死不可逃脫。
在心靈本來的「無限、明澈、自由、歡樂」中,一輩子的人生,真的只是無知的嬰幼兒。
嬰兒離開了媽媽,不安全感會導致他號啕大哭。
我們離開了本心,心靈迷失促使我們生老病死。
當媽媽抱起孩子,心靈體驗的安全感充滿時,孩子會忘記自己為什麼哭泣。
心在柔軟中甦醒,清澈溫暖的,無限寬恕中,那純潔無掛的整體,這自由大樂的光明中,遺忘了自我。
也就遺失了生老病死,遺失了生死輪迴。
猶如目光的清澈,不會被灰塵蒙蔽,無法被幻影牽引。
充滿當下的喜悅,是不動璀璨的解脫。
純淨內心中,究竟的寬恕,是我們回家的路。
2019年2月24日 07:34
佛言: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。慎勿與色會,色會即禍生。得阿羅漢已,乃可信汝意。——《四十二章經》
問題:人類必須依靠頭腦意識,才能學習知識,去認識改造世界啊,以佛經而言,我們該如何面對頭腦意識?
答:舉個例子,你自己去體驗。
黑暗之中,面前有一扇門。
要打開門,必須有鑰匙。
於是你搜索自己的身上,找到很多類似於鑰匙的東西。
摸索著,探索著,試驗著,終於將面前的門打開了。
此刻你不得不相信,是手中的鑰匙,打開了眼前的門。
此後你絕對會相信,只有找對了鑰匙,才可以打開門。
鑰匙對於開門,是必須的,離開鑰匙就無法開門。
鑰匙與開門,具有因果關係,前因後果淺顯易懂。
你絕對地,信任這種關係,你無法「不信任」開門必須要有鑰匙,這個論點與邏輯。
注意,鑰匙能開門,開門必須有鑰匙。
這個事實現象,邏輯推論,所建立的基礎,是——黑暗。
你設身處地地,想像一個場景:
此刻,你的頭頂、身後、腳下,四面八方,都亮起了聚光燈。
聚光燈照耀中,你所處的空間內,沒有半點陰暗,包括這扇門。
在明媚璀璨的照耀中,門,展現出它真實的樣子。
原來,你面前只有,這一扇孤零零的門。
門的周圍是空蕩蕩的,沒有牆壁也沒有房間,更沒有門背後的通道。
僅僅是一扇,孤零零、獨自豎立著的木門。
你可以隨意地,從木門旁邊擦身而過,也可以從木門下面鑽過去。
你可以從任何角度,越過這道門,因為在木門周邊都是虛空。
門,對於你的前行,根本構不成障礙。
請問,此刻,你用來開門的,這把鑰匙有何用?
開門人比喻自我,鑰匙比喻意識,木門比喻世界,前行比喻生存,燈光比喻覺性。
本性移離而有覺性,覺性瞇盹幻生存在,存在以心靈感知呈現。
心靈感知,聚合六根色塵,在心願與意識之間,投射出我們認知的世界。
心靈存在感的體驗,投射出我們眼前的空間。
心靈對存在的覺知,投射出存在的形態演化。
也就是隨空間移動,而幻覺形成了時間波動。
時間牽引心靈覺知,覺知被空間變化所牽引。
就形成了,在無盡深邃的,無限延伸的,時空交錯之中,
能認知時間、感知空間的——心靈認知。
認知,是覺知的衣服;覺知,是認知的本質。
在浩渺無限時空中,心靈「覺知」,隨著對存在時空,具體的細分體驗,
而形成了無量細膩分別念,與無限細膩感知習氣。
分別妄念牽引覺知,形成了認知的主觀意志。
感受習氣塑造覺知,形成了認知的感受體驗。
認知,被主觀意志帶動,形成了「自我意志」。
認知,被感受體驗固化,塑造出「自我願望」。
因為「自我」,而有「我的」。
我們一生的命運,是自我所投射的「記憶」。
被「自我」心願主觀,所牽引的認知,就是人類所說的「靈魂」,
可以脫離身體器官,脫離大腦思維,而獨立「存在」。
而我們所認為的「意識頭腦」,僅僅是心靈「自我意願」的,具體表達與延展。
因為頭腦意識源自於心,所以我們無論思考什麼,
在思維觀念中,都帶有認知記憶,與感知體驗的成分。
比如說「望梅止渴」,比如說「杯弓蛇影」,比如說「疑鄰盜斧」。
我們頭腦中形成的任何觀念,都受到心靈感知體驗的左右。
而心靈體驗感知,也會隨意識形成的觀念,有所改變有所增減。
而在心願與意志之間,
傳遞信息,分析概念,體驗感受,作出判斷的「確認」,
就是「自我」。
自我,從根本上而言,是心靈迷茫的產物。
當心靈陷入黑暗,而有了在黑暗中,探尋生命存在的「心意」。
在身心黑暗的環境中,世界就真的成為了,障礙我們見證「自性」之迷幻。
或者說,意識思維是心靈願望的延續。
意識對世界的思考,延展著心靈,對生命延續的渴望。
於是,站在世界大門前,摸索意識鑰匙,企圖開門的心靈,
試圖以開門前行探索未來,來獲取心靈維護存在感,持續性穩定支持。
如果,我們通過修行,點燃了內心深處,覺性原始之光。
覺光開啟生命智慧,光明由內而外,普照我們的精神與肌體。
就類似於,在深沉黑暗之中,突然間從四面八方,點燃了無數一萬瓦特的聚光燈。
強光普照中,黑暗昏沉消散,
智慧覺照中,世界有相無體。
於是,你會發現生命本身,可以不依賴,這個現實物質世界而存在。
就好像,在光明之中,你發現,眼前的木門可以隨意穿越,並無阻礙你前行的自由。
此刻,開門的鑰匙,就成為了無用之物。
此刻,被開啟的門,本無取捨並無掛礙。
此刻,思索的意識,就成為了廢棄障礙。
此刻,門前的自己,本來虛幻自在解脫。
光中無暗,是「空中無色」,在覺性普照中,
想要開門的心願,探索門鎖的認知,開啟門的意識鑰匙,以及被開啟的世界之門,
都成為了有相而無體的「錯覺」,錯覺是正覺的「移位」。
在錯覺之中,無有分別,不予取捨,落落清淨,如如不動,即不可言說的「覺性」。並沒有實有的覺性可以被「獲得」。當錯覺熄滅,幻覺本無生。本無生滅,本無沾染,本無來去,名正覺者。
「云何為人演說?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」——《金剛經》
2019年2月26日 09:45
依心立世界,即心即菩提。
自性=本覺=如來;無生無滅,無來無去,無垢無淨,不增不減。
隨順生滅諸法,而無取無捨;周遍過去未來,卻無掛當下。
「臨在」眾生身心,是即心離心;充滿世界名相,名即相離相。
善分別諸法,居第一義而不動;名涅槃,名諸佛,名菩提,或名「不可說」。
覺性=法界=無生;現莊嚴圓滿大菩薩,以覺明空大自在,普照十方三世。
心識=覺知=識陰;投射出三界造物主,以虛空「存在感」,維護迷幻無明。
靈覺=時空=行陰;投射宇宙無限時空,以靈界光明覺受,呈現無我大愛。
神識=認知=想陰;投射出具體的世界,以覺受凝固認知,現出個體意志。
感知=靈魂=暖識;投射自我願望感知,以深層習氣觀念,現出個體特徵。
感受=體驗=受陰;現喜怒哀懼愛惡慾,以七情六慾表現,展現具體生活。
意識=記憶=色陰;投射概念思維名相,以大千世界呈現,表現宇宙萬物。